来源:搜狐健康及其他网络
关于更年期,现在更恰当的说法是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由生育期过渡到绝经期进入老年的生理阶段。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
女性到了45~55岁之间,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到绝经,这段时间俗称更年期。
部分女性在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功能失调、植物神经紊乱的影响下,出现情绪不稳、焦躁不安、失眠乏力等症状,而这通常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大多数妇女没有任何不适,也有些人有某些不适。主要表现为:
1、月经改变:大多数妇女月经变化从40岁左右开始,绝经年龄平均为49.5岁。少数妇女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甚至造成严重贫血。
2、泌尿生殖道改变: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粘膜变薄,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及性交疼痛,憋不住尿等。
3、神经精神症状:主要为潮红、阵阵发热、出汗等血管舒张症状。情绪不稳定、激动易怒、抑郁多烦、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等。
4、皮肤皱纹逐渐增多,有的出现瘙痒、毛发开始变白脱落。腹部和臀部脂肪增多,容易发胖。
5、心血管系统变化:血压易波动,常出现高血压、心前区闷痛不适、心悸、气短,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加,冠心病发病率也上升。
6、骨质疏松:从40岁左右起,女性骨质开始脱钙,每年钙丧失1%,如不补钙,可导致骨质疏松。其后果是脊柱的压缩,身材变矮,脊柱后突和行走困难,严重时产生脊柱压缩性骨折,容易发生骨折,常见于上肢桡骨远端及下肢股骨。女性骨折的发生率为男性的6~10倍。
除外上述症状,更年期女性也容易受到高血压的袭扰。
更年期前,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低于同年龄的男性,但是在进入更年期后,女性的高血压的发病率就会明显上升。
高血压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损,所以更年期高血压需要得到大家的广泛 更年期出现高血压,分两种情况
更年期高血压包括更年期综合征性高血压,也包括在更年期发生的原发性高血压。
更年期综合征性高血压,意思是高血压仅为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症状之一,属症状性高血压。
更年期女性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而出现血压升高,这种高血压可能是暂时的,到更年期结束后,血压也可能随之恢复正常。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这期间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问题也开始显现。所以这期间出现的血压升高,也有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
不论是激素影响还是原发性高血压,只要是血压升高,都会对脑血管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当更年期发生血压升高时,不要觉得过了更年期就好了,对血压升高不在意、也不控制,这是很危险的。
更年期时血压波动明显
高血压并不是更年期妇女特有的,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出现高血压。
但更年期确实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在更年期过程中,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机体脂肪的分布发生改变,脂肪快速堆积,易形成腹型肥胖,这是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更年期前后,性激素水平波动变化会导致心跳明显加快、周围血管更易收缩,血压容易上升。
更年期过程中带来的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失眠、烦躁等症状,从而引起血压波动。
雌激素对于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对于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也开始减弱,容易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疾患。
更年期高血压同样需要治疗
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来说,治疗首先强调的是对更年期症状的控制:生活方式的调整、适量的体育活动以及心理调适都具有重要作用。
补充雌激素、调节内分泌和改善睡眠等作用的药物也可以使更年期症状得到缓解,这时高血压也会得到缓解。
监测血压对更年期的女性非常重要,在更年期,患者极易受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样就使血压不稳定,波动太大时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必要的降压治疗,必要时更年期高血压的患者,也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并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更年期过后,血压监测很重要
对于症状性高血压来说,平稳度过更年期后,高血压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可以不用药物控制。
大多数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在更年期过后血压仍难恢复正常,这时,患者应该重视血压监测,并且根据医嘱规范用药。才对长久的健康有利。
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在面对更年期时,要保持一颗「笑观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心,解除思想顾虑,不要有任何恐惧与忧虑。
高血压也并不可怕,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调理、心理调适和正确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高血压情况都能得到稳定的控制,快乐安稳地度过老年生活。
往期精品文章回顾:
更年期妇女心脏病的防护意识
“更年期失眠"治得好,妈妈的唠叨自然少!
白癫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手术多少钱